2014年2月18日 星期二

約翰.葛里遜《殘壘》


●以小說結構來看,這部作品有著顯而易見的缺點。喬.卡索(Joe Castle)這個角色,無論是球員技能還是人格特質方面,都太過於完美,有點脫離現實,而華倫.崔西(Warren Tracy)這位投手,實力並沒達到可以讓人容忍他糟透了的個性的程度,即使是七0年代,還是很難想像會有大聯盟球隊會用他。

但做為棒球小說,卻讓我覺得很滿足。作者對七0年代大聯盟的時代風雲與球星丰采,描寫得極具說服力,書裡不乏球迷耳熟能響的人物,Yogi Berra、Willie Mays、Tom Seaver、Billi Williams,甚至是Joe Torre和Tony LaRussa,Berra、Mays甚至還是主角父親華倫的總教練、隊友。


●如果以小說「以人為本」的觀點來解讀,這個故事寫得是父子關係、兄弟羈絆、職場上的競爭意識,以及球星與其家鄉的社群連結。切換到「棒球」題材,說的是所謂的「潛規則」,尤其是集中在所謂的「報復性觸身球」,作者在這方面有著鉅細靡遺的描敘,透過喬.卡索與華倫.崔西,對於這一道美國棒球文化環節有著深刻的解讀。

雖然在大聯盟史上,因頭部觸身球而致死的,至今仍只有1920年印地安人游擊手Ryan Chapman,但我們都知道這顆硬梆梆的球,直接用力砸在戴著頭盔的頭上,是多麼危險的一件事。

棒球是二十世紀美國文化中份量相當重的部分,而且往往與許多社會、國家發展產生不可分割的連結,二戰、冷靜、越戰、水門事件、金融風暴等等,整個美國的傷口每每因為棒球球星或重大紀錄、事件 而獲得解脫…

所以,我無法怪罪John Grisham這位足以與史蒂芬.金和湯姆、克蘭西相提並論的暢銷作家把喬.卡索寫得太好,因為我們的確需要美好的時代與美好的人。


●對於遠流出版社的中譯本,我有一些想法。

翻譯的部分,沒話說,看得出譯者具有相當不錯的美國棒球專業知識,因為文字部分具整體性、讀起來一氣呵成,如果是先翻好之後再補強專有名詞之類的作法,是很難如此順暢的。

對於中文書名,我不太能認同。原文書名是「Calico Joe」,故事裡喬.卡索的家鄉在阿肯色州的Calico Rock,這書名其實就是他的外號,為了市場因素,我可以認同中文書名不直譯,但「殘壘」其實不太符合主題,這點就不多解釋了,讀完這本書的朋友,或許也會有這種感覺。

最不滿意的是出版社在文宣上有「搬弄事非」的嫌疑,書底的文字是這麼說的:「這段傳奇雖然短暫如流星,今天已為多數人淡忘,但葛里遜卻在事隔四十年後,把這段故事寫成小說。」

但…這明明是個虛構的故事,大聯盟史上並沒有Joe Castle和Warren Tracy這兩位選手,作者雖然承認有把部分真實情節寫進去,但一方面比重很低,再加上他把年代、球隊、名單和打序等刻意錯置,基本上可以說是一個標準的虛構故事。

有種說法是,這故事係以1920年的Ryan Chapman為藍本,但作者自己好像也沒證實就是了。




3 則留言:

  1. 個人還挺認真地上網估狗了Joe Castle才發現自己被騙了,哈。

    回覆刪除
  2. 翻譯方祖芳小姐的哥哥是近來固定撰寫運動相關專欄的方祖涵先生,能翻得流暢,自己有相當研究之外,大概也經過高人指點

    回覆刪除
    回覆
    1. 看得出來是有下過功夫的,翻譯需要的真的不是只有語言能力,還有專業的部分。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