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蟬時雨



--



午後的雲層不太厚,卻足以蔽日,夾在黏膩空氣裡的半調子陽光,
像是要趁著夏日的尾巴做做業績似的,逼得所有人滿身大汗。

這陣子又是颱風又是雷陣雨的,堆積了好久的暑氣卻依然徘徊不去,
雨過天青後,濕氣一旦被蒸發,地表又浮起一層看不見的熱流,
只是在這同樣熱氣薰人的日子,季節變幻的事實已昭然若揭,
走進車站前綠蔭蔽日的公園裡,似雨的蟬鳴早已消失無蹤。



--



記得幾年前,車站前狹長用地左邊大約三分之一的部分,還是一塊大得不可思議的空曠廣場,按設計型態來看應該是一個標準的直排輪場地,只是比一般的要大上好幾倍而已。


每天傍晚過後,除了練滑輪、滑板的年輕人,常會有老師帶著學生來上課外教學,或是一群一群的學生來練舞,還有家長帶著小孩到這裡來玩耍。

只是這個場地實在是太大了,即使是所有人都擠到這裡來,都還是會覺得空間游刃有餘,所以大家看起來都是一付輕鬆自在的樣子,每次從捷運出口穿越斜對角到另一側出口時,都能感受那份閒適的氣氛,帶著愉快的心情回家。


只可惜後來廣場四周全被圍了起來,還貼上要整建成萬坪公園的公告,回家的路上頓時冷清許多,少了同學、親子交流樂陶陶的畫面還真不習慣,想到深夜時分漫步在空盪盪的廣場上那種寧靜放空的感覺再也不會有,生活中的拼圖好像就少了好幾塊似的,最麻煩的是連移動路徑都得更改。

當時覺得不可理解的是,公園綠地在都會裡其實並不缺,像這種能夠讓大家在下課下班之後一起放鬆、交流情感的地方卻很少,而且管理公園要比管理一塊大空地要麻煩得多,雖然綠地增加、空氣變好,但這麼一來錢花得更多,民眾的生活品質真得會變得比較好嗎?


公園建構完成,直排輪場地保留了一塊,空間不算小,但也只能用來滑輪而已,小橋、流水、生態池,再加上噴水池和夜燈造景,最初的存在感並不強烈,等到那一株株的常綠樹漸漸長高長大,公園的形狀才真正長了出來,直到綠蔭蔽日、走在人造的石頭路上可以感受到陽光被稀釋掉,生活型態才完完全全地變成另外一種模樣。





我並不喜歡人工造景,城市本來就應該要有一種自然發展出來的風格才對,但身處在都市叢林裡,那種神清氣爽的感覺,再怎麼樣都不會膩,雖說在這個車站和主要幹道之間的區塊要有什麼鳥語花香是有點奢侈,可是一到盛夏,只要在晴天接近公園,如雷乍響的蟬聲就會在耳畔響起,即使再怎麼心不在焉,都會聽得一清二楚…

如果停下腳步仔細聆聽,會發現蟬鳴是有節奏的,成千上萬隻蟬像是約好了似的,一起開始鳴叫,由弱轉強,等到將所能製造的分貝量撐到最大,再漸漸轉弱,直到完全停止,稍事休息後,又開始鳴唱,一波接一波地持續下去。

然後心裡就會有個疑問…為什麼蟬兒們這麼合群,好像沒有任何一隻的聲音「筆叉」?產生念頭的同時,腦海中突然靈光一閃,同樣的疑問,小時候還住在鄉下外婆家時,曾經開口問過表姐或是隔壁的表舅,原來是自己大驚小怪啊,蟬鳴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嗎…

一波波的蟬鳴不斷地在耳邊迴盪,彷彿陣雨般一點一滴地砸在心裡,這一砸有返璞歸真的效果,體內那顆潛藏已久的少年心竟似蠢蠢欲動著,就像在讀著藤澤周平的《蟬時雨》,腦海中幻化出蟬噪如雨時的那般心情。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